闲聊Crazy Rich Asians的难忘情节
在南下的飞机上就把小珠推荐的“Crazy Rich Asians”小说看个七七八八。感觉故事没什么新奇。电影出来12天,票房8千万。我也淡定,直到小珠发短息给我 ”…You guys should see it…”
闲聊Crazy Rich Asians的难忘情节
在南下的飞机上就把小珠推荐的“Crazy Rich Asians”小说看个七七八八。感觉故事没什么新奇。电影出来12天,票房8千万。我也淡定,直到小珠发短息给我 ”…You guys should see it…”
闲侃《延禧攻略》-我的年薪比皇后高
在闹了一阵国产剧荒之后,于妈的《延禧攻略》旷世而出。因为没有很高的期待,所以觉得下饭可以,不能奢求。看了几集,画面质感居然还不错,特别是画面的素净感,灰色的质调,满屏很in的“莫兰迪色”。演员有秦岚、聂远、谭卓、佘诗曼撑着,新人演技也算够用,就是台词实在太慢了,刚好也符合我一心二用,一路快进的模式看国剧。
怀念祭奠一段动荡荒芜的青春-我看《颐和园》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比如电影,也许永远是视觉上的享受,为了迎合某部分人的思维,而真正经历过的,或许感同身受,或许不忍回首,或许嗤之以鼻。而她之所以能够吸引你,因为她有足够的代入感。《颐和园》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我庆幸我被她吸引了。
一小段日记,三个赫然大字“颐和园”,伴随着阴柔的画面和飘然的背景音乐,故事在小雨中开始了。电影开场真的可以奠定一部作品的感情基调,即便你没什么头绪,聪明的你或许发现,仿佛我们一直在这样的状态中生存。
烧尽黑暗卑劣的一把火—电影《The Dressmaker》
要不是村里电影院上演电影《The Dressmaker》(“ 裁缝”),竟然不知道2015年,有一部如此好看的电影。她的剧本改编于同名小说,是澳大利亚女作家Elizabeth Birkelund Oberbeck的处女作。电影获得多项澳大利亚人民选择奖(“People’s choice award)。
重温《北京遇上西雅图》
旧文,写于2013年。在读书上又扫了一遍小说。 写的真生动, 不多的篇幅,交代了老钟的林林总总。语言生动风趣,比如:
“那什么是上流社会?
上流社会就是把下流事整得很上流的小型社会。
那什么又是贵族范儿?
贵族范儿就是买个土豆也要买全球最贵的五千块钱一公斤的那种范儿。”
白天不懂夜的黑 – 看《白夜追凶》
“白天和黑夜,
只有交替,没有交汇……”
我从前好像没看过网络剧,有些想当然地认为网剧大概是蛮业余的。记得在追《那年花开》,一天两集不够看,刚巧看到《白夜追凶》在豆瓣评分高达9.1。一看就迷上了。快让我写剧评胡说八道吧。
她、她、她…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看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
我一直喜欢看以大都市为背景的国剧。大城市里嘛,集中了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以大城市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它就是有魅力。无论是从《好想好想谈恋爱》, 《欢乐颂》,还是《我的前半生》,到现在的《北京女子图鉴》,虽然女主的职业不同,家乡不同,后来的境遇不同,其实主题都是一个,在大城市里沉浮打拼,没有太新鲜的东西。
我的公司我做主-我看《The Post》
难得去电影院看场电影,看了 “The Post”,中文叫《华盛顿邮报》。Steven Spielberg执导,Meryl Streep,Tom Hanks主演。虽然没拿到刚刚颁奖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可被一致认为业界最佳。是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梅丽尔·斯特里普, 这三大巨头联手,除了经典,还有精彩。
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说真心话,能把金融危机这样生硬晦涩的命题拍成如此鲜活,生动,又不失原著的辛辣,幽默之风范,真真是独具匠心。
电影由Michael Lewis同名作品改编而成,原著我是精读两遍,原由按下不表,先聊电影。
索罗斯曾经说过,凡是人类构建的东西,都有着天然的巨大缺陷。尤其是金融市场,最易出现崩溃。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给他的这一认识提供了最新而有力的佐证。《大空头》讲述了三组不同的,也没有内在关联的华尔街人马,预测到了2007-2009年间的金融危机。从中获得巨大利润的故事。
46集的《风筝》看完了。这次没有形成追剧的模式,不是因为它不精彩,而是看到郑耀先访问延安时,因为听说这部剧审核删减多次才发行,怕看到的是面目皆非的迎合党的口味的毫无意趣之版本。我弃剧了一阵子。后来家里领导说你先看看最后一集,再决定要不要看。于是先看了46集,觉得挺有味道的。又接着看。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