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行之七】印象派圣殿-奥赛艺术馆

这篇在《世界周刊》见刊。照片的顺序重新排列了。

旅游/巴黎奥塞博物馆 印象派殿堂

小方 2024-04-28 02:01 ET

做巴黎行攻略时,奥塞博物馆就是我们的必游之地。原因之一就是它的镇馆之宝--梵谷的「隆河上的星夜」。自从在纽约看了「身临其境-梵谷艺术展」,就被他的画作打动了。似乎在某个平行空间和他有了心灵之约;到欧洲旅行,只要有梵谷画作的博物馆,都要去打卡、欣赏。

暂且不说它的馆藏,奥塞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外观恢宏大气,室内通透明亮,被誉为「欧洲最美博物馆」。在1900年,它是巴黎为当年的世界博览会建了一座火车站,随时代变迁,它于1878年被评为名胜古迹。之后将存于罗浮宫、庞毕度艺术中心的有关藏品搬到这里展出,成就了今天的奥塞博物馆。它位于塞纳河左岸,与罗浮宫隔河相望。奥塞以现代艺术为主,在时间轴上,完美承接了罗浮宫,与罗浮宫的古典艺术和庞毕度的当代艺术,构成了完整瑰丽的法国艺术史链。

后印象派并不是印象派的后期,而是对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期的众多艺术家的统称,其中最为著名、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三位艺术家分别是塞尚、高更和梵谷;而我理解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区别是:印象派追求的是自然光色和瞬间印象、描绘的是客观世界;而后印象派是把画家的个人情感和主观感受融入创作中,去表述带有主观意向的客观世界。

梵谷「隆河上的星夜」璀璨如星光

梵谷的画作在5楼,便直奔5楼,这里还有高更的画,参观的人很多,就想着看完梵谷的画再回来拍照,结果跟着游人一路走出来,只拍了高更的一幅画「戴帽子的自画像」。

高更使用平涂的方法对抗传统、模仿、透视、明暗等一系列先入为主的观念,将对画面的设计放在第一位,这对近代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仔细观赏它,高更以深色的线条来勾勒轮廓,不同色彩和明暗之间缺乏过渡,甚至连画布的纹理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而正是这些所谓的缺点展示了高更对于现代艺术的探索,以绘画表达内心感受,而不是为了追求大众认可之美而丢失自我。

终于站在梵谷「隆河上的星夜」面前,这幅画是梵谷最早以星夜为主题创作的作品。画的是阿尔的隆河夜景;星空高悬。闪烁的灯光倒映在河中,近处牵手的夫妇在星光的衬托下,浪漫气息扑面而来。梵谷的星空却现出丰富、超出想像却又美妙无比的色彩。

隆河上的星夜》 梵谷 1888年

这幅虽然不及他的「星月夜」那般色彩反差强烈、震撼人心,但此时画家对于夜晚星空的理解已经超乎自然、超越感官。在他精神较为平静的这段时期,作品中更多地呈现出画家内心的感动和渴望--渴望被人理解,渴望分享情感,渴望摆脱孤寂,渴望有人如星辰般打破深沉的夜空,渴望暗夜中有灯火照亮前行的路。

那幅举世瞩目的「嘉舍医师的画像」在另一面墙上,远看只是觉得哪里与画册里看到的似乎不太一样。看了说明,才知道这是女艺术家布兰琪·迪若赛临摹之作,真迹被别的博物馆借去展览了。布兰琪是嘉舍医生的学生,也是位会计师。注视着嘉舍医生,仿佛他从画中走出来,娓娓道来他与梵谷的交往;画中医生的眼神忧鬰,似乎暗示二人相处的并不愉快。

嘉舍医师的画像》 梵谷 1890

梵谷生前的不得志,与死后的盛名,几乎是一种讽刺。1990年,也就是他逝世100周年,他的「嘉舍医师的画像」被日本一位收藏家以8250万美元在纽约索斯比拍卖行拍下来,创下有史以来艺术品拍卖最高价格。此画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被私人收藏(我猜就是在日本);第二个版本就是奥塞美术馆收藏,就是被借出去的那幅。嘉舍医生是梵谷生命最后一年,居住在奥威尔小镇时的医生;医生得以永远闻名于世,不是因为他的医术,而是梵谷给他画的肖像画创下拍卖价格之最。

隔壁墙上,是「梵谷的自画像」,这是梵谷1889年9月在圣雷米精神病院疗养时期绘制的一幅自画像,它被认为是梵谷作品中最有影响、最成功的一幅自画像,也是梵谷最后一张留有胡须的自画像。

《梵谷的自画像》 梵谷 1888

梵谷在1886-1890年创作了自画像多达40多幅,自画像题材无疑是他画作中的一个典型类型。主要原因是经济上的困窘,常常因为缺钱而买不起画布和颜料,更不消说请模特了。

望着画家澄澈的眼眸,我对他说,「那个世界不懂你,不懂你的孤独,不懂你近乎固执的坚持。只能怪你跑得太快,敢于去走那扇『窄门』,以至于时代在你身后气喘吁吁,当世界发现时,梵谷早已远去…」,他独立于任何传统之外,凭借他个人对于美的想像、对于自由的向往、对于绘画的热爱、对于艺术的追求成为后印象派中最为重要的一员。

梵谷在他悲剧而短暂的一生中,创造了无比辉煌的艺术奇迹。

莫内「睡莲」 幽柔如梦幻

告别梵谷,往回走的展厅是印象派大师莫内的展厅,墙上有他的经典睡莲系列的「蓝色睡莲」;莫内的巨幅「睡莲」系列作品共有181幅,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灿烂的「宏伟史诗」。

这幅「蓝色睡莲」是莫内晚年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湖蓝的水面上,睡莲的花红蕊白,那样的简洁、飘逸,而画中央的白睡莲被池水渲染出了淡淡的蓝色效果,蓝色系色彩的明度变化勾画出水面轻微的波动。他用率意的方法,以超出写实的严谨,体现出一种精神自由状态中的梦幻感;构思奇特的画面、灵动的笔触,都显得美妙无比。

《蓝色睡莲》莫内 1916-1999

伟大的作品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只是作品本身,而是它背后的故事。

43岁时,莫内举家搬到离巴黎不远的吉维尼(Giverny)小镇,把一个不起眼的小水塘,打造成睡莲朵朵、垂柳拂风、波光涟涟、云影变幻的水上花园。在莫内70几岁时,罹患眼疾,他决定在看不见之前,把所有的都用画笔记录下来,于是他不停地画出了这些旷世画卷。

2幅「草地上的午餐」 异彩纷呈

下面两个展厅的主墙上分别挂着两幅不同的「草地上午餐」,按照画作的时间顺序说吧。第一幅「草地上的午餐」是爱德华·马奈在1863年所作。马奈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画家,被称为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严格意义上说,他并不属于印象派,也从未参加过任何一场印象派展览,但他却与莫莉索、雷诺瓦等一众印象派画家保有密切的联系,并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艺术创作。

草地上午餐》 爱德华·马奈 1863

马奈对传统的绘画技法非常熟练,但他反对学院派一成不变的风格,他的作品中虽然留有古典绘画的影子,却摒弃了中间色调,大胆加入创新元素。这幅「草地上的午餐」无疑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它于1863年在巴黎的沙龙一经展出,便引起轩然大波。前景中两位正在交谈的、西装革履的男士与左侧这位一丝不挂的女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裸体女人径直地看向观者,没有丝毫的羞涩之情。

画面内容本身就是对传统绘画的挑战,与追求空间与透视的传统技法不同,马奈试着改变光源进入画面的位置来营造平面效果;用色上省略中间色,增强了光影的对比,形成了他独特的绘画语言。

下一个展厅是莫内的「草地上的午餐」。受马奈「草地上的午餐」的影响,年仅25岁的莫内也计划着创作同名画作,他先在室外完成了一系列的习作;为了如实描绘光影效果,他在地上挖了大坑,在坑内进行创作。

《草地上的午餐》莫奈 1866

画中长着落腮胡男子的形象,取自于莫内的好友巴齐耶,画中女郎是莫内的女友、后来的妻子卡蜜儿-莱奥尼·唐斯约。莫内勾勒出的森林有透视、有景深。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捕捉户外阳光洒进林木之间的光影。他用抽象的手法,以戳点的笔触呈现阳光在树叶间跳动的感觉,树叶在逆光下呈现出透明的绿色,由黄绿到深绿,层次极其丰富。

和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比较,莫内在描绘外光的生动和景物的真实自然方面,的确超过马奈;画中阳光通过枝叶洒在人物身上和景物上,透明灿烂,让人耳目一新。

这幅画是两幅画拼接起来的,莫内一直收藏着,可见它在画家心中的位置,后来不得已把画抵押给房东,几年之后莫内将该画赎回;遗憾的是画作受潮,莫内裁剪画的右边, 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由两个画框拼起来的展品,不由得让人对裁剪切去的部分心生遐想。

卡佩尔「舞蹈」

下面两层是雕塑,都是不朽之作,却被一座叫「舞蹈」的雕塑牢牢吸引,它是19世纪法国雕刻家、浪漫主义画家让·巴蒂斯特·卡佩尔的作品。卡佩尔创作了四组大理石雕塑,装饰了巴黎歌剧院正面,「舞蹈」便是其中之一。刚开始被世人广泛批评为淫秽。普法战争爆发,雕像被转移到罗浮宫并被拷贝品取代,原作被转移到奥塞博物馆,就是我们眼前的这尊伟大艺术。

在雕塑中央,一个戴着羽毛花环的年轻人举着手鼓微笑,几个女舞者围着他起舞、栩栩如生。卡佩尔是法国艺术的重要人物,因为他的作品极富表现力,又充满浪漫情怀,为后来罗丹的自然主义铺平了道路。

因为第二天巴黎博物馆工会罢工,还要直奔罗丹博物馆参观,只能与奥塞说再见了。

奥赛博物馆 宴会大厅

奥塞是我认为巴黎自由行首选博物馆,它记载了印象派、后印象派发源于巴黎并成长于斯的历史。从19世纪早期卢梭和米勒试水,到19世纪中期马奈用「草地上的午餐」一石激起千层浪,后有莫内、毕沙罗等一批艺术家加盟。十九世纪后期更有塞尚、高更和梵谷,把后印象派风格与意境推向更高更远。这一切都凝聚在奥塞博物馆–巴黎的傲娇与象征。

  • Qq
    May 5, 2024

    在世界周刊上发表的文章

Leaver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