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行-3] 无心插柳-找到罗马的子午线

在罗马,我们是按照丹布朗(Dan Brown) 的《天使和罗马》(“Angels and Demons”)来游罗马的。书中描述四位被绑架的红衣主教,他们他们将分别在四个古老的科学教堂被四种不同的方式处死,分别是Earth(土),Air(风),Fire(火),Water(水)。参观了“风”,和”水“,时间尚早,看看地图,离“火”比较近,就直奔象征火的教堂-“the Church of 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 ”。可天公不做美,飘起了小雨。打车吧。给司机看了地图,司机说他知道。顺便说一句,作为旅游城市,罗马人的英语不是很好,比巴塞罗那差很远。

几分钟后,车停在一座古老的教堂前。

咦? 怎么感觉和书中描述的不一样的?书里描写的明明是木门,怎么是铁门呢? 丹布朗素以对罗马古迹的建筑结构,位置写实而著名,他也因此获得罗马荣誉市民的称号。怎么会把铁门写成木门呢?心里有个问号。旁边的先生笑我记错了。进了大殿,就被她的光明璀璨,端庄大气所折服。心想,这一定是四大元素之一的,象征火的教堂!

顺着参观的人走到大殿左翼,看到玻璃橱窗里的教堂说明。这里竟然是大名鼎鼎的罗马标准时间子午线。子午线也称为经线,当然是人类想象出来的。

地球上任何位置都可以用一条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点来表现。1984年10月日,国际会议采用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仪中心的,作为计算经度起点的本初子午线。而这条铜线是罗马的本初子午线。

可是,光源从哪里来呢?仰视,再仰视。 终于看到穹顶上的小孔,透着光照在子午线上。

小孔太小了,就是下图彩圈里的。

这条子午线是18世纪初,罗马的天文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科.比安琪尼(Francesco Bianchini)设计的。下图是他在1703年10月底,做的实验模拟图。正午的太阳,大约在11点54分,映在子午线附近,够精准吧。

 

游罗马的的好处,就是景点之间可以步行。日行万步基本中午之前就完成。累了,我坐在大殿,圣音空灵婉转,祈祷。

听到不远处有几个人的私家导游在讲解,它,原先是戴克里先皇帝浴场(Baths of Diocleziano) 的一部份。在1563-1564年,米开朗基罗将一间温水大厅,改建成教堂,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米开朗基罗范-壮观且和谐。在教堂的最里面,有一个小的展厅,展示了教堂改建的图纸,叹为观止。是米开朗基罗的真迹吗?

还有子午线的设计图。文字说明解释了为什么选择这个教堂放置子午线。她坐北朝南,阳光充足。在当时是最高的建筑物,没有什么能挡住阳光。最主要的,她够大,能承载那条铜线-128米长的罗马本初子午线!

从展厅出去,是一个小的天井,看看有什么? 第八个是铜像-加利略的铜像。是李政道设计,中国科学院院捐赠的。伽俐略目光深邃,手持天文望远镜。长袍上四排铁豆豆,代表木星和它的卫星在不同日子里的位置。

说起伽俐略,看到网友说,教堂里看到他当年在比萨做自由落体实验的铁球。没找到啊!

看好了,从原路回到正殿,心想找找小说里描写的红衣主教被烧死的地方。结果发现小说描述的和眼前看到的完全不同。这不符合丹布朗写实,特别是对地标性建筑写实的风格。书里说应该是祭坛,可眼前是这样的断头像。不过,罗马就是这样一座城市,把科学,艺术,宗教毫无违和感地融合在一起。

抬头看大殿的穹顶,仿佛看到了蓝月亮。这是传说中的罗马有第二个月亮?是不是把真正的月色比了下去?

走出教堂,华灯初上。面对的广场是著名的共和广场(Piazza della Repubblica)。 回头仔细看看教堂的名字,是计程车司机搞错了,一看 St. Maria,  就把我们载到这里。而象征火的教堂名字是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e dei Martiri。

离广场不远的下一个景点,是西班牙台阶(Spanish Steps)。路上我想,生活本身也许也是这样吧,你苦苦追寻的未必是最曼妙的风景。司机的小错误,竟给了我们无心插柳的小快乐,找到了大名鼎鼎的罗马子午线。

清咖

为什么知道结局还热情满满去看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

为什么知道结局还热情满满去看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

 

1)  首先,堪称经典的小说,剧本经得起推敲演绎。

从小到大,《东方快车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不论小说还是电影,没有完整看过一遍,但谁是凶手和结局还是知道的。在Youtube 上看了预告,wow, 明星云集,风光旖旎,浪漫豪华。我向来赞同经典翻拍的。什么是经典?《百度百科》的定义如下:

“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经典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admin

我爱《平凡的世界》,虽然,我不是孙少平

我爱《平凡的世界》,虽然,我不是孙少平

 

繁华的世界,我们,渺小而平凡。
平凡的世界,洗尽铅华,尘埃落定。

有人说,《平凡的世界》是中国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确,两本书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主人公的信念都一样坚韧,百折不回。在路遥的笔下,在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群敢于奋进,勇于进取的年轻人,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声音。
读这部书第一部的时候,我刚上大学。它好象是登在一本杂志上,《花城》?印象模糊。悲催的宿舍10点熄灯,我是用手电筒读到天明。虽然我在城市长大,没有去过农村,可孙少平,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让我感动。他的一句“扒火车也要走出黄土高原”,让我有了共鸣!

admin

【地中海行-2】偶遇罗马最古老广场

地中海行-2】偶遇罗马最古老广场

 

本篇是上一篇,“天使与魔鬼领引的罗马游”的下篇。

按照天使与魔鬼的旅游线路,膜拜了代表风,火和水的三个教堂。沿途参观了多少个教堂,已经数不清了。感觉罗马的广场,喷泉,还有雕塑真多啊。抬头就是风景。

上篇讲从罗马城进梵蒂冈的通道是圣彼得广场。《Angles and Demons》小说里描写的在梵蒂冈东面有一个天使城堡(Castel Sant’Angelo),它有一个地下通道,一直通往教皇的书房。应该是教皇出城的秘密通道。可惜,我们去时,它在修葺中,有点儿小遗憾。

清咖

李安和他的《Billy Lynn’s Long Halfway Walk》

李安和他的《Billy Lynn’s Long Halfway Walk》

“I did a women’s movie, and I’m not a woman. I did a gay movie, and I’m not gay. I learned as I went along.”

— Ang Lee

 

《Billy Lynn’s Long Halfway Walk》,中文译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李安2016年的新作。尽管它的票房并不是很好,甚至有人说这是李安的高手失手之作。而我看,这又是一部李安用他如此深沉的东方哲学,拍了一部西方旋律的电影。

过了知天命的李安更加平和,对人性,哲学命题的剖析也更加锐利,深刻。他说,电影是他的梦,他的信仰。我相信。

admin

【地中海行 – 1】天使领引我游罗马

这个“天使与魔鬼”指的是Dan Brown的小说《Angels and Demons》里的天使和魔鬼。书中描述四位被绑架的红衣主教,他们他们将分别在四个古老的科学教堂被四种不同的方式处死,分别是Earth(土),Air(风),Fire(火),Water(水)。 这是古罗马科学家认定的物质世界的基本组成元素。在罗马,现在它俨然是一条很火的旅游线路。可以跟团走。我和珠爸都喜欢天马行空,不受约束。所以,我们就是个二人旅行团。清咖负责看书找地址,他主管看地图找路。

住在离圣彼得广场步行两分钟的哥伦布酒店,感觉离上帝很近。出门不远就是圣彼得广场。

admin

Dan Brown“兰登”系列之一:《天使与魔鬼》

Dan Brown“兰登”系列之一:《天使与魔鬼》

非常喜欢这句话:人活一世,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至少一个在路上。无论哪一个在路上,都与文字息息相关。与文字的相遇,也是渗透灵魂的遇见。于我,Dan Brown 就是这样一位能感染我的作家。Dan Brown, 是《天使与魔鬼》(”Angels and Demons”),也是《达芬奇密码》的作者,。我个人认为《天使与魔鬼》是他迄今写得最好的一部,好过更畅销的兰登系列第二部-《达芬奇密码》。他在书中描述的地标,建筑,均为实录,因此被誉为罗马荣誉市民。今天,在罗马,有一条很火的旅游线路:天使与魔鬼游。

admin

地中海游小序-聊聊沿岸城市的云淡风轻

先借着这个话题聊聊诗和远方。高晓松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文艺青年备受鼓舞,只要有诗歌,有远方,面包会有的,姑娘也会有的。而我从来都相信物质是一切的基础,没有眼前的苟且,何以远方?至于诗, 可古典可浪漫,又有几人能驾驭?就象《大空头》里说的,”Truth is like poetry. And most people f*cking hate poetry.”

 

据网友爆料,其实这位文艺小胖有了钱之后,马上买了两栋别墅。没钱的文艺青年爱诗词歌赋,爱自由,也爱远方。有钱之后就跟煤老板没什么区别了,也爱美女,香车,豪宅和钞票。不难理解,谁能饿着肚子风花雪月呢?

地中海沿岸所到之处,最喜欢的城市当属罗马和巴塞罗那。有地中海水体的调节,她们气候温润,风和日丽。不像纽约的冬季酷寒和夏天的燥热。和其他欧洲国家相似的,街上到处是雕塑,建筑也是各具特色,不似纽约那些平铺直叙的摩天大厦。在欧陆,抬眼便是风景。也许象珠爸说的,度假就是从你呆腻的地方来到别人呆腻的地方。Maybe?

admin

“总以为人生会比这个多” – 电影《Boyhood》

电影《Boyhood》,剧情一句话概括起来也就是“一个普通德州男孩6到18岁的人生”。中英网媒好评如潮。

近三个小时(确切说是2小时47分)的影片,看完意犹未尽。尽管12年的时光留下的是流水账式的记录,和巧妙契合的台词,我还是很喜欢。编剧兼导演 Richard Linklater 匠心独运的地方,就是他用了12年的时间,同一组演员,从男孩Mason的视角,讲述了这个成长的故事。

时光在某一个时刻静止而留下唯一可以自由移动的少年。Mason的童年就是这样的。小小的他独自坐在房子与围墙中狭窄的通道上玩泥巴的瞬间,听着半夜母亲与男友激烈吵架探出头来的瞬间,细心体贴躺在母亲床上像大人一样理解母亲的瞬间,既是表现,更是原因,长成一个孤独善良情感丰富又内敛的年轻人的原因。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