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千言万语, 我有一定之规-读《Principles》
Ray Dalio 是对冲界公认翘楚,有人说他是投资界的乔布斯。一直不知道他写过书。直到不经意间读到公众大号的文章,称Dalio是学渣!@#!如果他,哈佛MBA with perfect GPA是学渣,谁能给我定义一下学霸呢?用天朝思路套用别国体制,不是那么回事吧。Anyway,读着读着, 隐约从网友们的想法里得知,大概不少国内金融机构建议员工阅读吧。
他人千言万语, 我有一定之规-读《Principles》
Ray Dalio 是对冲界公认翘楚,有人说他是投资界的乔布斯。一直不知道他写过书。直到不经意间读到公众大号的文章,称Dalio是学渣!@#!如果他,哈佛MBA with perfect GPA是学渣,谁能给我定义一下学霸呢?用天朝思路套用别国体制,不是那么回事吧。Anyway,读着读着, 隐约从网友们的想法里得知,大概不少国内金融机构建议员工阅读吧。
二十一世纪文学作品研究的风潮是从研究人物原型着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要表述的东西。比如《傲慢与偏见》里的Elizabeth Bennet和 Fitzwilliam Darcy的人物原型;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里面觉新的原型;等等,都是中外文学研究者的热门议题。
【地中海行-8】逾越节的偶遇
你要击打磐石,从磐石里必有水流出来,使百姓可以喝。
-《出埃及记》第17章第6节
四月,巴塞罗那。
罗以琳从巴塞罗那国家大教堂走出来。卡特罗尼亚春天的暖阳,明媚地照在她身上,把她从埋藏在时光尽头的哥特式建筑里,彻底拉出来。回头望去,蓝天,白云,棕榈树,和她熟悉的迈阿密没什么两样。而传统霸气的教堂尖顶,却是那个叫做北美新大陆的地方所缺失的文化气息和历史瑰丽。
2018 年Π Day 是个特殊的日子。
3月14日,是Pi Day(圆周率 Π=3.14159265,right?). 一早起来就听到霍金奔向星空。没有读过《时间简史》,也不懂深奥的黑洞,宇宙等等,那些理论。只是有些感伤,有些叹息。
我知道他是无神论者。他写道:“不必祈求上帝去点燃宇宙运行的导火索”。因为存在像引力这样的物理法则,所以宇宙能够“无中生有”,不再需要“上帝假设”。科学家通过自然主义理论就能解释宇宙为什么存在,人类为什么存在。
“我们只是灵长类动物的高级品种,生活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它在绕着一个很普通的恒星公转,而它只是亿万个星系中的一个…..”
我一贯不参与关于信仰的争论。因为信仰本身是唯心的。上帝存在于一个七维空间里。科学是人类对上帝创造的,让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三维空间的认知过程。我更倾向于相信他在某个平行空间里,继续他的探索和思想。
一个时代的转身,总是那么悄然无声,猝不及防。而他的话和精神,我会永远铭记:
“Remember to look up at the stars and not down at your feet. Try to make sense of what you see and wonder about what makes the universe exist. Be curious. And however difficult life may seem,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you can do and succeed at.”
我的公司我做主-我看《The Post》
难得去电影院看场电影,看了 “The Post”,中文叫《华盛顿邮报》。Steven Spielberg执导,Meryl Streep,Tom Hanks主演。虽然没拿到刚刚颁奖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可被一致认为业界最佳。是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梅丽尔·斯特里普, 这三大巨头联手,除了经典,还有精彩。
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说真心话,能把金融危机这样生硬晦涩的命题拍成如此鲜活,生动,又不失原著的辛辣,幽默之风范,真真是独具匠心。
电影由Michael Lewis同名作品改编而成,原著我是精读两遍,原由按下不表,先聊电影。
索罗斯曾经说过,凡是人类构建的东西,都有着天然的巨大缺陷。尤其是金融市场,最易出现崩溃。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给他的这一认识提供了最新而有力的佐证。《大空头》讲述了三组不同的,也没有内在关联的华尔街人马,预测到了2007-2009年间的金融危机。从中获得巨大利润的故事。
46集的《风筝》看完了。这次没有形成追剧的模式,不是因为它不精彩,而是看到郑耀先访问延安时,因为听说这部剧审核删减多次才发行,怕看到的是面目皆非的迎合党的口味的毫无意趣之版本。我弃剧了一阵子。后来家里领导说你先看看最后一集,再决定要不要看。于是先看了46集,觉得挺有味道的。又接着看。
每个起飞都是可选择的,每个落地都是必须的(Every takeoff is optional. Every landing is mandatory)。
《Sully》,一部电影,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把他一如既往的极简,细腻,而又有力度的风格发挥到极致!沉稳的运镜,冷静而一丝不苟的叙述,娓娓道来了飞机迫降之后媒体,制度,模型,和人性的冲突和对峙。电影用闪回,交叉等叙事技法,如此的炉火纯青,似乎不多的导演可以相提并论。
“…. A New York landmark, a New York icon, a film maker whoes heart has never stripped too far from the heart of the City. This artist, more than anyone else has created a vision of New York, the world has joyously shared. And it’s his love for New York that brings him here tonight…..”
在2002年,74届奥斯卡颁奖仪式上,Whoopy Goldberg 介绍伍迪出场的’Love Letter to New York in the Movies”,说了如上的一段话,我认为是对伍迪最恰如其分的评价。
“ Be shepherds of God’s flock that is under your care, serving as overseers-not because you must, but because you are willing, as God wants you to be; not greedy for money, but eager to serve……“
《Peter 5:2 》
如果我能够见到Mr. Bernie Madoff(伯尼·麦道夫), 我会朗读上面的经文,以特别语重心长的方式。
《The Wizard of Lies》, 我看到中文网站v翻译成《欺诈圣手》, 是著名的金融记者/媒体人Diana B. Henriques写的一部非小说类书籍,《纽约时报》的畅销书。 导演Barry Levinson又把它搬上电视屏幕,创下HBO过去4年最佳收视率。播出当晚就有4百万人次观看。之所以受欢迎,我看因为它的真实。所有的事件,钱数,人物,都是实名实事实时,完全不像某些文艺作品,明明写的是魔都,生生说成是滨江市(此处有呵呵)。
记得那是2008年的圣诞节前。当时我没有住在曼哈顿,每天要坐火车进城,车程差不多40分钟。刚好是我读《华尔街日报》的时间。一般来说,我也只是读财经版。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吧,《华尔街日报》开始走下坡路了,如同鸡肋。读着无聊,弃之可惜。今天是这家公司有多少次贷相关的损失,明天有银行甲告了保险公司丙。直到12月11日,爆出了麦道夫的惊天巨案-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庞氏骗局(Ponzi Scheme), 涉案金额从开始的大约200亿美元,增加到500亿,也许的650亿… 触目惊心!
一般来说,《日报》到了纽约城就在回收箱里一抓一大把。可那段时间居然成了’洛阳纸贵“。大家都想拿到公司再读一遍。街上的人错愕不已,前纳斯达克主席,华尔街备受瞩目和尊重的明星经纪商,竟然是个骗子?
关键字:sustainable
麦道夫是华尔街的传奇人物。凭着多年的摸爬滚打,加上自身的聪慧,是投资经纪业务的明星。他在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竞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纳斯达克股市的少数几个功臣之一。如果没有他的话,纳斯达克股市很难吸引到像苹果(Apple),太阳计算机系统(Sun Microsystems),思科(Cisco Systems)和谷歌(Google)这样的公司。他也在90年代初连任三届纳斯达克交易所主席。
在这些闪耀的光环下,麦道夫旗下的投资咨询公司长足发展。书写了一年又一年的传奇:每年的回报是10-20%,刚性的。Sustainable return,是检验华尔街基金经理, 证券商(market makers)的永恒不变的试金石。
他的公司网站上这样写的:“麦道夫重视维持价值、公平交易和高道德标准的记录,而这也向来是本公司的品质保证。”
于是, 这样的光环,这样的口碑,这样的业绩,吸引着天下英雄的深口袋。从大大小小的银行,对冲基金,著名企业家,到好莱坞的导演,明星,都是他的投资人, 包括我喜欢的导演 Steven Spielberg。 于是从纽约,波士顿的俱乐部,到南福罗里达的高端高尔夫球场,很多有钱人,特别是富庶的犹太人,津津乐道地谈论着麦道夫帮他们赚了多少钱。
“What Hitler Didn’t Finish, He Did!”
于是,能把钱交给麦道夫管理,是一种“exclusive”阶层的象征,光是有钱还不够,需要有推荐人才能入会,就象我们总统的 Mar-a-Largo club。那个圈子里的津津乐道地称麦道夫基金为麦氏犹太版国库券。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事实上,这个国库券只不过是个庞氏骗局(Panzi Scheme), 也叫金字塔骗局, 它的鼻祖是Charles Ponzi。 故以他的姓氏命名。简言之就是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几个月前在福罗里达参加楼里的活动,我的邻居们还在回忆2008-2009年冬天的情景。冬天的南福罗里达,雪鸟都飞来了,到处都是热闹非凡。刚好麦道夫投案自首那天,国际红十字会在一个5+星酒店举办年度慈善舞会,来宾非富即贵。接到电话,花容失色。原本欢快的会场几分钟后就乌云笼罩。那天喝醉的特别多。好些人丢失的是全部身家。随后的几天,从各个游艇,高尔夫俱乐部,到海边豪华别墅,当年那些津津乐道兴奋于麦氏国库券回报的人,又祥林嫂般哭诉:
‘Oh, my God, I lost this much, that much. How much did he hit you for?“ 那个冬天,豪华餐厅生意惨淡,不亚于曾经的飓风Andrew过后。有些人是二战时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却没有逃过麦氏风暴!
When it’s too good to be true
我们的股神巴菲特先生得知麦道夫基金年回报率10-20%,且一年又一年,从不爽约,就向麦请教。麦道夫说,这是自营交易(Proprietary trading), 无可奉告。巴老于是说这种表现本身就亮起了小红旗:“If it seems too good to be true, it probably is.”股神就是火眼金睛。
我的FL邻居多是犹太人。她们很多人是著名犹太慈善机构Hadassah的会员。Nina给我讲了个故事。麦氏灾难,Hadassah也未能幸免。本来麦是看不上这种非金融机构的。可是Hadassah的CFO Sheryl Weistein,垂涎麦道夫的回报,投怀送抱,终于成功地把资金和自己都贴上去。竟然还出了一本书!这一桥段在ABC台拍的《Madoff》里,有精彩演绎。
凭心而论,麦道夫的确是天才。记得当时我和同事闲聊,同事说很钦佩麦的账目做得严丝合缝,股票,options买卖股数,价钱,等等,SEC几次审计,都看不出端倪。 是啊,SEC那帮年薪几万块的小菜鸟查年薪50万的资深主管的账目,你说会如何?
Diane Henriques 娓娓道来一个没有戏剧化的题材,一个庞氏骗局的故事。这里有麦道夫的生平,家庭,夫妻情,父子情,爷孙情。不夹杂丝毫作者的的好恶评判。高手之作。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