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注视下的人性角力-《秘密会议》
电影《秘密会议》(”Conclave”), 最近很多人去看, 增加了700万分钟的观影时间。 找来看。不懂的桥段在Chat GPT” 上讨论了良久。深深感叹如果写英文影评AI已经可以完成了。

秘密会议-图片来自网络
下面是我和ta 的聊天节选:
我: In this movie, if you were one of the cardinals, who would you have voted for the Pope?
ChatGPT(蓝色):
That’s such a cool question — I love it. (我:还挺会聊天哦。)
If I were one of the cardinals in Conclave (based on Robert Harris’s story and the movie adaptation), I would probably have voted for Cardinal Lomeli — even though he was reluctant and full of self-doubt.
Here’s why:
- He consistently shows deep humility, sincerity, and genuine faith, not political ambition.
- He tries to uncover the truth rather than covering it up, even when it risks his career.
- He feels the heavy mor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decision, rather than treating it like a game of power.
In a real conclave, that’s the kind of person I’d want leading — someone who didn’t chase the position, but would accept it with fear and honor if called.(我:深得吾心)
But, if Lomeli was absolutely out of the question, I’d go for someone who stood closest to those ideals, not necessarily the most “politically skilled” cardinal.
最好玩的是这次聊天式的问答特别有启发性。 如果用英语写品评,很快完成。所以还是用中文写吧。感叹人工智能发展之快,自己有些落伍;更是联想到丹·布朗的《本源》, 不禁脊背发凉。 想到那个完美的人工智能“温斯顿”, 执行任务不遗余力。因为ta 没有情感,不惜杀害它的设计者。再次后背发凉。不禁自问:人类的前景是什么?
跑题了。回到电影。开篇就是教宗辞世。依照梵蒂冈的传统,教皇死后,教皇内侍将手指放在教皇的颈动脉上,仔细听了听他的呼吸,然后叫了三声他的名字,这样就确认了教皇已经辞世。根据法律,对教皇不进行尸检。接着,教皇内侍封上教皇的卧室,毁掉教皇的渔夫戒指,打碎做铅封的模具,安排了葬礼。但电影里没给教皇内侍镜头。一切就绪,他开始准备召开秘密会议。在我们这个Zoom、Google 会议满世界飞的时代,天主教这个程序还真是古老而与众不同。墨守成规—与其说是选举,还不如说是做戏。秘密会议不是选举,它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权力移交。这一传统是永恒的……机密性,折叠的小纸条,选票的烧毁,古老的药品的混合物,烟雾信号,古老而神秘。黑烟选举失败;白烟新教皇诞生。不过老古董的我还是满心喜欢这种仪式感。
看到秘密会议,自然会想到我最喜欢的“Angels and Demons”。没人比丹·布朗笔下的秘密会议更详尽而充满戏剧性:版图不大的梵蒂冈城,是地球上10亿教徒的信仰中心。教皇是教徒仰望的的偶像般的存在,是离上帝最近的人。 他还掌管着梵蒂城的资产。天主教把它一半的资产都放在这儿了——稀世的油画和雕塑、珍贵的珠宝、无价的书卷……而且梵蒂冈银行的金库里还藏着金条和地产契据。据内部统计,梵蒂冈城有四百八十五亿美元的资产。所以这样一个位置,对它的角逐过程,如同布朗描述的那样,波诡云谲, 血雨腥风。
看“Conclave”之前, 喵了几眼网友评论。都说过程曲折扭转, 让人错愕。 我想, 看了《天使与魔鬼》里为了教皇大位的杀戮,教皇被毒杀, 四大遥遥领先的候选红衣主教被残忍处决,在人山人海的罗马4大圣地被杀还在胸前烙印。甚至、甚至教皇还有个亲生儿子(这个电影里省略了)。 更可怕的是教廷正召开秘密会议。全世界一百六十五名红衣主教,基督教世界最有权力的人,会聚在梵蒂冈城国选举新一任教皇。一个威力如同“创世纪”般的“反物质”(anti matter)会在几小时后爆炸。整个罗马城灰飞堙灭。整个基督教世界信仰崩塌。有了这些铺垫,我对梵蒂冈的种种已经有免疫力了吧。
然而,电影《秘密会议》有着看不见刀光剑影的厮杀。尼日利亚保守派很有希望的教皇候选人乔舒亚·阿德耶米(Joshua Adeyemi/)枢机主教,在开会前,他年轻时的一段私生活被曝光:他30时岁时,与尼日利亚修女莎努米(Shanumi)之间有一段不正当关系,生了一个男孩子。后送给别人寄养。自此,阿德耶米的教皇之路,断了。
进一步调查发现,约瑟夫·特伦布莱主教策划了莎努米修女调往梵蒂冈的行动,旨在破坏阿德耶米的候选资格。这一揭露,加上特伦布莱贿选的证据,导致特伦布莱被取消了资格。
后来的剧情我一直在思忖:为什么已故教皇要让另一位主教约瑟夫·特伦布莱(Joseph Tremblay) 策划将莎努米修女调往梵蒂冈。这是教皇精心策划的、影响教皇继承权的战略吗?
已故教皇明明知道阿德耶米与修女有一段关系、且育有一子。 为什么他生前默不作声,而在死前让主教特朗布莱把莎努米修女调任到梵蒂冈。教皇是把特朗布莱放到聚光灯下,一来确保阿德耶米的秘密曝光,这会让整个主教选举团对特朗布莱的动机产生怀疑,从而破坏他的选举之路。多么计算精密的的一石二鸟啊。 巧妙假他人之手排除自认为不合适的候选人,从而塑造教廷未来而不留痕迹。真的是揣摩且把玩人性的高手。
我和珠爸聊起电影。 我常说,无论是选教皇还是选总统,就要历史清白,禁得住日后深挖。 珠爸说,那可是反人性的。 也是,谁在30岁的时候知道自己要角逐教皇大位呢。
特别要说的是电影里一众演员个个演技逆天。Ralph Fiennes真的就是梵蒂冈重重城墙里那个深受教皇信赖的选举团团长。 得多少奖项都实至名归。导演Edward Berger率一众主教 拂袖而去,把我抛回到喧嚣、烦躁、孤寂、无奈、怅惘、彷徨的现实之中。

电影Conclave剧照-来自网络
我祷告, 希望不日举行的Conclave, 在《最后的审判》审视下,在上帝的注视下,选出一位能担大任的领袖。 自此基督教世界,一片乾坤朗朗。
PS: 我登上欧陆的第一站就是罗马。手捧着《天使与魔鬼》找寻4大圣地和罗马地标。出酒店大门就能看见圣彼得教堂。淅沥沥的秋雨中,我第一次看到开阔的圣彼得广场时,感到兰登教授描写得太贴切了:“贝尔尼尼设计的这个广阔广场的效果与艺术家本人当初的创作意愿不谋而合……“使进来的人感到自惭形秽”。


恰好在几个月前看了这个影片, 很喜欢。因为故事跟丹·布朗的书有类似之处,所以还买了小说读了一下。
是啊。 我也觉得有相似之处,找来小说又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