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行之五】发现美的眼睛与渣男-罗丹博物馆

巴黎行的文字,有三篇拿去投稿。两篇予擬留用,就不能发在博客里。这篇罗丹博物馆不准备投稿了。我可以肆意妄为地胡说了,真好。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这是个美丽的星期四。原来计划参观奥赛博物馆一家。剩下时间逛街,吃喝。可是前一天游卢浮宫时知道了周五巴黎博物馆工会罢工,所有博物馆关门。这就是巴黎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所以上午在奥赛博物馆看了最爱的梵高的画作,在雕塑楼层浮光掠影走了一下。马不停蹄直奔罗丹博物馆。

话说在奥赛博物馆看到了一座叫《舞蹈》的雕塑。它是19世纪法国雕刻家、浪漫主义画家让·巴蒂斯特·卡尔佩的作品。端详这尊精美灵动的作品,心想卡佩尔一定是罗丹的偶像。上网一查,果不其然,他为罗丹的自然主义铺平了道路的文字比比皆是。

卡佩尔的《舞蹈》-奥赛博物馆藏

珠爸看图找路的本领要称赞。没时间午餐。从奥赛走到罗丹博物馆可以欣赏左岸的街景。经过卢梭广场,来到了罗丹大宅门前。

罗丹博物馆所在的毕宏宅邸,是一座18世纪法国宫廷式大宅。罗丹曾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不久后他便把自己的全部财产和作品捐赠给法国政府,1916年毕宏 宅邸和花园被改建为罗丹美术馆,向公众开放。大宅右手边,常青树环绕着那尊举世瞩目的雕塑-《思想者》。

思想者:那永远玄想的雕塑

1880年,法国的标志性建筑“法国工艺美术馆”开始大刀阔斧地建造,美术馆的青铜大门需要一组雕塑作品做装饰,要求采用圆雕与浮雕结合的方式,来反映欧洲的源远人文思想和悠悠历史文化。40岁的罗丹,接受了挑战。随后,罗丹开始研读欧洲的经典著作,从《荷马史诗》到但丁的《神曲》,再到莎士比亚的诗歌与戏剧,再到同时代大诗人歌德的《浮士德》。尤其在读完文学泰斗但丁的《神曲》后,罗丹心中燃起的炽热的激情,推动着他。以《神曲》为原型,用宏大的叙事方式,创作出一组雕塑作品,来表达人类的共同信仰。每个作品既独立存在,又是整体的一部分,一个又一个情节串起来完整故事。罗丹给这部作品起好了名字-《地狱之门》。灵感来自《神曲》。 描绘了但丁《神曲》中的地狱场景。他运用了丰富的细节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得雕塑作品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而《思想者》是这组作品的核心,旨在通过它,表达一种永不磨灭的自由精神和反抗意识。思想者》塑造的是一个典型的思想者的艺术形象,是以诗人但丁为原型。这个被雕刻在《地狱之门》中心位置的巨人,他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颔,默视着下面发生的悲剧。深沉的目光,有力的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似乎冷静关注着人类的发展状况,并且表现出同情和爱惜。对那些犯罪的人不能下最后的判决, 思想者身躯、肢体折叠收缩起来的坐姿 ,展现了他极其矛盾的心情-理性、冷静、深刻。沉静的表象下充满着矛盾痛苦的心智活动过程。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直击人心。

《地狱之门》在罗丹的创作中拥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他创作了一百多个人像和组像,是之后的创作生涯中罗丹不断汲取的宝贵资源。高大如宫门,嵌在墙面上。找到思想者了吗?门楣中央就是《思想者》但丁。他的型体最大,位置突出,格外醒目。由于他是《地狱之门》的主要人物,这一类单件雕像,罗丹是作为整体的样本而先行制作出来的-也就是前院的《思想者》。

从巴黎回来后找到《罗丹艺术论》来读。这本书是在罗丹去世之后,崇拜他的后人创作的。结集了罗丹的艺术观和美学思想,让我对于罗丹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也更容易理解罗丹的作品。而且是傅雷翻译的。语言流畅优美,丝毫没有两种不同文化的违和感。罗丹被誉为继米开朗基罗后最伟大的雕塑家,他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

他的女神,她的噩梦

电影《卡米尔·科罗岱尔》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进了大宅,仿佛走进了伟大雕塑家的工作室。他的雕塑、手稿、铜版画、素描等作品,井然有序地陈列在不同的展厅。走进了二楼的一个展厅,被一座青铜雕塑吸引。它并不是罗丹的作品。它的作者是卡米尔·科罗岱尔(Camille Claudel)。看了说明才知道,整个展厅都是她的作品。卡米尔是谁呢?

卡米尔·科罗岱尔的《成熟的年纪》-罗丹博物馆藏

电影《卡米尔·科罗岱尔》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雕塑的名字叫《成熟的年纪》。如果您”狗“一下卡米尔·科罗岱尔, 会发现最多的标签是”罗丹的情人“。 看了电影,读了很多关于罗丹的书,我强烈反对这个不公平的标签!

1882年,一个穿着鹅黄色连衣裙的明媚少女,遇到了已经颇有名气的雕塑家罗丹。那一年,她18岁,他42岁。第二年,卡米尔加入罗丹工作室,很快成了罗丹的灵感泉源。她不仅是罗丹的模特、他的知己,也是他的情人。在罗丹“艺术既感情”的伟大旗帜PUA下,她为他不休止地工作,充当罗丹一件件作品的模特。《加萊义民》和《地狱之门》等作品都有她的手笔。当她与他的缠绵升华的同时,她想融入他的生命,他想操控她的思想。后者对于一个40岁的大叔易如反掌。罗丹这一时期焕发的青春以及卡米尔的活力融入了《永恒的春天》、《吻》、《亚当和夏娃》等隽永的罗丹雕刻作品里。而她想要的婚姻是他不想给的。也给不了的。那个时候,罗丹已经有一位与他同居20年的伴侣,萝丝·贝雷(Rose Beuret)。萝丝是一名裁缝,在罗丹成名前与他同甘共苦,还有个儿子。萝丝用自己微薄的薪水,帮他开了工作室,等同“糟糠之妻”。而灵气爆表的女学徒被永远地安置于情人那狭隘而不可告人的位置上。他们从未一起生活,只共度过几个假期。他们之间永远礼貌而疏离地称呼彼此为“罗丹先生”和“克洛岱尔小姐”,但是以“您”相称并不妨碍卡米尔数次怀孕。15年的韶光与才华,无法替代萝丝的地位。

电影《卡米尔·科罗岱尔》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罗丹的《吻》

《永恒的春天》

卡米尔结束了与罗丹的亲密关系。独自开了自己的工作室。作为雕塑家,无论她怎么努力,自身的天赋都得不到承认,永远被笼罩在老师的阴影下。因为20世纪初,艺术界妥妥“都是男生”俱乐部。她的前卫作品被保守媒体和社会形容为“石膏的庞然大物”。她,日益陷入贫困,最后一贫如洗。雕塑是一项昂贵的艺术,卡米尔借了贷,背了一身债务。“于是她疯了”,新闻报道这样说。受迫害妄想症、偏执的精神病。卡米尔谵妄的胡言乱语仿佛是对现实的隐喻,她相信罗丹窃取了自己的创意。 1913年,她被家人送进了离巴黎很远的精神病院。除了弟弟保罗偶尔探视,母亲妹妹从未露面。30年后,她孤独地死在冰冷的精神病院。那个被上帝亲吻过灵魂的天才女雕塑家就这样陨落了。

图片来自网络-博物馆里没有找到《达那伊德》

《成熟的年纪》一直被解读为卡米尔的自传素描。她自己 – 在她的膝盖上,罗丹 – 没有转身。与他的萝丝共进退。独自留下年轻的女主角 – 将她重塑成一个独立的雕塑“消失的上帝”。她圆润的腹部,评论家将不止一次地与卡米尔的流产怀孕联系在一起。没有激烈的对抗 – 只有致命和不可阻挡。 还有无尽的心碎与无奈。所以,王尔德说,人自杀的方法有两百多种,其中一种,就是和艺术家恋爱。

与罗丹的种种,是她一生的梦魇。在她去世前在给朋友的信里写到:“我掉进了深渊。我的生命就是一场梦,这就是我梦中的噩梦。”

那双发现美的眼睛

在艺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掘发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及其内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 
——罗丹

多情似乎是才子的标签。特别是在他声望日隆之后,与达官显贵觥筹交错,身边莺莺燕燕纷飞。可他的确是艺术天才。自年少时,就经常去卢浮宫欣赏学习。所以他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匠心独韵。如果我能在去卢浮宫之前,读到《罗丹艺术论》,观赏效果会更好。

看看他怎样鉴赏卢浮宫镇馆三宝之一的《《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先开个小差说说胜利女神。女神雕像是现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希腊雕像,而不是罗马时期的仿品。1863年,法国考古学家尚帕佐在爱琴海西北部的萨莫色雷斯岛发现了这座雕像。因为年代久远,手臂和头部都已经缺失。卢浮宫的能工巧匠做了大胆尝试,根据女神站姿,把残缺的右边翅膀加以修复。现今的女神的右翼略高于左侧。这一大胆尝试让整尊雕像更加意气风发。罗丹说,她(胜利)要飞越,用不到曳起她的长裙,她穿的并非是厚重的布帛,而是轻薄的蝉衣。她的美丽的体格,并非生来为日常劳作之用。她的动作虽然猛烈,但仍保有其均衡与调和。多么深厚的见解。他还说,古艺是需要光明的,在我们黝暗的美术馆中,它们都给阴影变得呆滞了。如果把它放回到它的故乡去,在蔚蓝的天光水色之下,浴着绚烂的阳光,它一定会完全改观,其壮丽华美,不可言喻。似乎卢浮宫采纳了罗丹的建议。把女神放在了德农馆通向叙利馆的台阶上。穹顶有个大天窗,光线甚好。

从德农馆看《胜利女神》

罗丹博物馆,也就是毕宏大宅采光非常好。《行走的人》所在展厅就有落地大窗。

从后门走出去,是一个法国风格的大花园。种植了许多绿树、灌木及玫瑰花等。游人在园中徜徉,赏心悦目。罗丹较具代表性的杰作都安置在花园内的各个角落,和谐地纳入自然景观中。

《行走的人》

院子里其中一座青铜雕像就是《巴尔扎克》。罗丹没有着重外形和世俗中象征作家的羽毛笔、书籍、转椅。而是着意刻画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据说原来创作的小稿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罗丹在征求他的学生、助手布尔德尔的意见时,布尔德尔赞美地说:“他这双手雕得太好了!”罗丹听后拿起锤子就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眼前的巴尔扎克,宽大的睡袍裹住了全身,只露出头发凌乱却充满智慧的头颅和灵性的眼睛。艺术家捕捉到了天才作家昂首凝思的瞬间和精神气质。理解。然而,雕塑遭到了文人学会的猛烈抨击。紧随其后的是罗丹支持者的反击,一时间造成美术界一场浩大论争。

《家莱市民》

罗丹的每一个作品都是精品。都有一段故事。罗丹把对艺术的热爱和激情注入青铜、大理石等素材里,让每件作品都拥有自己的生命,让雕塑成为表达思想的载体,而不再是单纯的装饰品。在庭院的纵深处,有一座巨大的雕塑门,《地狱之门》。开篇时说过了,地狱之门描绘了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里的地狱场景。他运用了丰富的细节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得雕塑作品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是他穷尽一生要完成的作品。如同蒋勋老师所讲,像曹翁的《红楼梦》一样,《地狱之门》是罗丹未完成的作品。但它包含了17组作品,226个人物。毫无疑问,它是最伟大的雕塑作品。每一个部分拿出来都是一个伟大的作品。《思想者》、《吻》、《亚当》都是地狱之门的一部分。它更像是从前中国的牌坊。

《地狱之门》和左边《亚当》,右边《夏娃》

《三个阴影》和它的灵感来源

电影剧照-来自网络

《地狱之门》门框上是《三个影子》,门楣中央是《思想者》

罗丹把世间的苦难似乎都塑造在了这扇门上。这里有背叛、有欺骗、有惩罚、有挣扎,也有愉悦、有永恒的爱与陪伴,人世的爱恨情仇与酸甜苦辣都在这里。思想者“坐”在门楣的中央,怀着悲悯之心审视着九层地狱的人们所受的苦。思忖着如何救赎这些无法自拔的灵魂。看得出米开朗琪罗对罗丹的影响是深厚的。米氏在西斯廷教堂穹顶的《最后的审判》就是描述基督再临,亲自审判世间善恶。恶者下地狱。而罗丹的“地狱”,在地狱中的人未必是坏人。很多情况是无法自拔的沉沦。逃离地狱非常之难。

如果把罗丹仅仅当作一位雕塑家艺术家来欣赏,不免有些狭隘和小家子气了。他是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是一种创造力在活的人体中奔腾着……而罗丹是把米开朗琪罗从传统雕塑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写这篇的时候,边听蒋勋的罗丹作品解读。我非常喜欢蒋勋老师的说《红楼梦》。他欣赏曹翁的悲悯之心,对红楼女儿的悲悯之心。我的这段文字是不是太偏颇呢?也许男女之情只有当事人知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自古才子多情。罗丹也不例外。为卡米尔扼腕叹息。

罗丹的确有发现美的眼睛。在一个展厅,惊喜地看到了梵高的《唐吉老爹》。是罗丹用自己的作品换来的。还有其他几幅。再写就太长了。我最爱的梵高要另开一篇再写。

梵高的《唐吉老爹》

读书时才发现,《幻想-伊加少女》竟然错过了。离镜头最远的便是。

来自《罗丹艺术论》插图

还有一尊非常能够打动我的作品-罗丹的《大教堂》(La Cathedrale)。 为什么把两只手的雕塑称为教堂呢?它是在罗丹68岁时创作的。这不是同一个人的手,不信你试试,一个人的手做不出这个姿势。那个时候,卡米尔的精神病和躁郁症已经日益严重了。我想,是不是垂垂老矣的他,面对疯癫、曾经深爱的女人无可奈何,于是他在在寻找某种升华,逾越肉欲的升华与救赎?用两个人渐渐靠近的手构建了一个空间、一座教堂。在那里忏悔、祷告?与过往和解?

罗丹在陪伴了他一生的女人萝丝去世前几周,给了她那张她等了半个世纪的一纸婚书。他们50岁的儿子是证婚人。

古稀之年的萝丝与罗丹-网络图片

恭喜萝丝。在熬走了心爱之人身边一茬又一茬的莺莺燕燕之后,终于,得偿所愿。

巴黎行一共观赏了4个博物馆。罗丹博物馆不是我最喜欢的,却是让我思考最多的一个。我们的基因、原生家庭、成长环境不可避免地给我们的心里留下一个又一个黑洞。也许在某一天,你会蓦然发现,那些心中曾经让你日夜辗转,痛徹心扉的洞,早已被填滿。而存留于心的只是一片平静、自在和坦然。

下一周有英国雕塑家安东尼·戈姆利(Antony Gormley) 的展览-《临界质量》。有些展品已经摆放出来了。艺术之都的巴黎,模仿得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