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行之二】跟着达芬奇密码游卢浮宫

按顺序第二天游左岸。写好了去《世界周刊》投稿。告知擬予留用。所以先写第三天游卢浮宫。它太大了。一天是看不完的。

很多年前,第一次读《达芬奇密码》,就欲罢不能。布朗的书文字优美,情节引人入胜。感受艺术的精美、宗教的诡秘、文化的传承。还有一个迷人之处是跟着它去旅行。因为书中关于艺术品、建筑和文献的描述都准确无误。差不多10年前,跟着他的《天使与魔鬼》里所描述的风、火、水和土四大元素游历罗马,非常愉快且涨知识。

迎着朝阳,从酒店经过卡鲁塞尔花园(Carrousel Garden)走向卢浮宫。远看它,像极了一个巨大的马掌。它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它始建于1190年。也是欧洲最长的建筑。总长超过了把三个放平的埃菲尔铁塔连到一起的长度。它的新入口-玻璃金字塔。发现排队等着进馆的人格外的多。围着金字塔转一周,欣赏它的大气美观。玻璃金字塔是由出生于中国苏州的美国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建筑。刚开始公布设计图纸和构思时,遭到了史学家和传统派的冷嘲热讽。他们觉得它破坏了这个文艺复兴时期王宫的尊严,且与整个建筑群的风格不搭。贝聿铭在设计它时,放下了著名建筑师的光环。来到巴黎,潜心学习法国文化。那个时候,午后黄昏,经常看到他在拿破仑广场散步、观察、丈量和思忖。他在1989年《大卢浮宫》一书的序言中写道:“给我最大启发的莫过于勒诺特尔。金字塔的律动来自整个建筑的几何性,而这种几何性正是根植于法国文化的。”(勒诺特尔是凡尔赛花园的设计师)。此去经年。在当年经历了争议、坚持、泪水、信任、妥协与和解的玻璃金字塔,早已融入了巴黎。在30年后的今天,在景点任何一家旅游纪念品店,摆在《蒙娜丽莎》和埃菲尔铁塔明信片旁边的,一定会是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明信片。它,早已行云流水般融入了巴黎,融入了卢浮宫-成为巴黎新地标。

图片来自网络

很多排队在我们前面的游客离开了。我们想再等10分钟、再10分钟。不舍得离开,因为所有的博物馆都关门。也不知道多久之后,门开了。我们是当日最早一批进馆的。做攻略时得知,如果想看美人微笑,要从德农馆入口进去。

网络图片:卢浮宫3D地图

德农馆大展览厅不开放部分

《达芬奇密码》剧照-来自网络

不用看地图,跟着大部队,就来到了德农馆的大展览厅。读了太多遍《达芬奇密码》,一眼就看到楔子里描写的卢浮宫大展览厅的特色之一镶木地板。恍惚间好像有电影镜头:卢浮宫馆长索尼埃用尽生命最后的力气,把一条信息链传递下去。游客们安静地排队,等着欣赏伟大艺术。整齐划一的模式, 观赏-拍照-再观赏。每个人平均停留时间大概两三分钟。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贵的艺术品之一。一百年前估值就有34亿美元。估值,是根据保险公司保费估算出来的,不是市场价噢。法国政府知道,一旦拍卖,就会秒成交呀。第二天也许就会挂在阿布达比卢浮宫的墙,或者在某位富豪家的私人展厅里。专家现在的估值是500亿欧元,差不多是贝佐斯身家的三分之一。话说《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在1503年开始画的,共画了16年。而且他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在达芬奇64岁时,接受了法国总统弗朗索瓦一世的邀约,来巴黎做项目。他带了两个助手,三幅画。《蒙娜丽莎》就是其中之一。三年后,他去世了。把画留给了他的助手莎莱。后来又被法王花4千埃居(法国古币)买下来。自1797年开始定居卢浮宫。当时这幅画并没有当今的名气和价位。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它名声大增。1911年8月21日,是卢浮宫的闭馆日。没有参观者,只有工人在做工。结果有一个意大利工人佩鲁贾,把一幅油画从玻璃罩里取出来,夹在大衣里,大摇大摆地走出卢浮宫。这幅画就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好笑的是,直到第二天,卢浮宫才发现画被偷走了。这在巴黎引起了轩然大波。于是全城搜索。卢浮宫闭馆一周。馆长引咎辞职。但毫无线索。直到两年后,佩鲁贾在意大利弗洛伦萨跳出来,要把画卖给乌菲兹博物馆。他声称《蒙娜丽莎》是意大利艺术家的杰作,所以要还给意大利。意大利政府不能这样做,因为它属于卢浮宫的藏品。这样的失而复得使《蒙娜丽莎》名声大振。卢浮宫宣称再也不许它离开了。一百年来,巴黎人,乃至地球人早已把它烂熟于心。一年有将近一千万人来顶礼膜拜它。现在《蒙娜丽莎》的玻璃罩是三层防弹玻璃。所以它看上去雾蒙蒙地看不清。

我往穹顶看,并没看到《密码》里所描述的安全启动系统。如果有人动了墙上的画,铁栅栏会自动从天而降,把盗贼困在里面。这就是现代博物馆都在使用的“封闭保护”防范措施。

跟着人流走到她面前,带着很多问题和疑惑,想一看究竟。第一呢,画中人原型究竟是谁?有一派学者说是弗洛伦萨商人的夫人。另一派说就是达芬奇本尊。我看上去画中人真是蛮中性的。第二呢,蒙娜丽莎是在笑吗?走向她时,似乎看到她在微笑。而正对着她停下来,只看到她嘴角微微上扬,又似乎带有丝丝的惆怅。真的是迷一样的笑与不笑。在做卢浮宫攻略时,还有看了好多遍的《达芬奇密码》, 电影中的人物对话或多或少表述了这位天才画家的绘画技法。达芬奇觉得谁身上也没真长出线条来,越是强调线条,画中的人物越是会失去真实感和与空间互动的立体感,所以仔细观察《蒙娜丽莎》就会发现,整幅画中几乎看不到线条。人类的微笑会牵动50多肌肉和神经运动。据说,当时罗马教会是不允许做尸体解刨的。达芬奇便在夜间去医院的太平间做尸体解刨。所以他才会完美地把微笑跃然纸上。还没等检验第三个疑问,就已经走过去了。只好重新排队。很多网友的文章都说在看蒙娜丽莎时,她也在注视着你。是达芬奇用油彩在她每个瞳孔的右侧画个小光斑,观看者移动时,它也跟着移动。排队走了一遍,的确感觉她也在看着我。好神奇的画法。不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理肖像。

离开《蒙娜丽莎》,观赏其他艺术品无需排队。跟着《密码》走。书中的卢浮宫馆长索尼埃在他生命的最后15分钟,要把一个重要的未曾中断的信息链传下去。在《蒙娜丽莎》玻璃罩上留下了字谜。破译后指向另一幅画作,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同在德农馆的大展览厅。它就是《岩间圣母》。这幅画的谜团不亚于《蒙娜丽莎》。凝视着它好像是潜入了漆黑无比的大海。

达芬奇把约翰和耶稣相遇的沙漠画成了迷雾重重的岩穴,周围荒野茫茫,布满锯齿状的岩层和茂密的植物。这些岩石是阿尔卑斯山的地质结构。可是,在画前仔细看,圣母玛丽亚的右手上方,有一棵大大的棕榈树。树的枝叶大开,像极了开口的贝壳。他想传递怎样的信息呢?《密码》里通过蓝登教授的解读更是满满阴谋论的腔调噢。我不能苟同,又无法证违。这也是丹·布朗小说的魅力吧。

走到隔壁的达鲁厅,画风变了,一反忧郁、雾蒙蒙的画风。色彩鲜明。它们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法国绘画。让人眼前一亮的左墙上的巨幅油画-《拿破仑加冕大典》。法国画家达雅克·路易·大卫真实地记录了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的的国王加冕仪式的场景。拿破仑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却拒绝跪在教皇前,而是径直把皇冠夺过来给自己戴上。画家大卫巧妙地避免了尴尬场面,巧妙地选用典礼的后半场作画-拿破仑给约瑟芬皇后加冕。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又没有使教皇难堪。这才有了这幅画名与内容不符的旷世之作。它有一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服饰,姿态和表情。服饰精美,背景大厅充满皇家威仪。四周光影效果和色彩层次复杂,构图严谨。一片法兰西盛世,呼之欲出。

靠出口的墙上是《大宫女》。它时法国画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的作品。这幅作品是受拿破仑的妹妹——那不勒斯女王卡罗琳·穆拉特的委托而作。画中人物的姿势灵感来自于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 画面描绘了一个古典的、东方式的宫女斜卧在床榻上,松软光滑的绸缎环绕周围,其中最吸引目光的莫过于人物不切实、夸张的比例,背部、手臂和腿部看起来都要比实际人体更加修长。在我们前面的是一个解说员在给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讲解:看到了吗?大宫女比常人多出了3块脊椎骨。安格尔这样画体现人体姿态放松柔软,凸显东方式的性感。

其他的画不多写。等《周刊》见刊后再贴出来。

《密码》借蓝登教授的心理描述,告诉我们,要想好好地欣赏馆藏的六万五千三百件艺术品估计需要五周,所以大部分游客都选择一种被蓝登称作“小卢浮宫”的不完全游览的方式,去看宫里最有名的三样东西——《蒙娜丽莎》、《米罗的维纳斯》和《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 人称卢浮宫镇馆三宝。

看完《拿破仑加冕》向右转,就能看到在达鲁台阶上的胜利女神雕像。《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伫立在德鲁馆通向叙利馆的楼梯台阶上。胜利女神雕像是现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希腊雕像,而不是罗马时期的仿品。1863年,法国考古学家尚帕佐在爱琴海西北部的萨莫色雷斯岛发现了这座雕像。因为年代久远,手臂和头部都已经缺失。卢浮宫的能工巧匠做了大胆尝试,根据女神站姿,把残缺的右边翅膀加以修复。现今的女神的右翼略高于左侧。这一大胆尝试让整尊雕像更加意气风发,充满了力量与动感。一百多年来,胜利女神俯视着每一位来来往往的游客,一如两千多年前在神庙里接受古希腊人的胜利祷告。

从这里走到下一层的维纳斯,经过叙利馆的古罗马和古希腊的雕塑,不同装束、不同场景的女神,精彩纷呈。来到0层尽头的展厅中央,就是断臂维纳斯了。

维纳斯雕像创建于公元前150年左右。1820年希腊农民发现它,后被当作礼物进献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八,从此落户卢浮宫。她是欧洲文明起源的象征,也是爱与美的符号。维纳斯雕像是举世公认的女性人体美的典范,因为她完全符合黄金分割的人体比例关系。每一年,她接受着 近一千万游客的注视和膜拜。

在珠爸看地图找路线的地方,刚好是一座古希腊雕塑《作战的斗士》。这是非常稀有的带有签名的原作。 在背后的的树干上有古希腊文字。珠爸在找路线,我在360度欣赏雕塑。

德农馆的穹顶

因为等罢工谈判耽误很久。不能按原计划参观。再说,卢浮宫太大了。不是一天就能观赏完的。悠悠八百年历史,结集了很多人一辈子的才华和心血,是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艺术史精华。所以,我们再次回到德农馆。跟达芬奇等艺术巨匠的作品告别。再次膜拜那些对造物主的敬畏,对大自然的尊重的不朽艺术。

一天的参观,没时间午餐。已经饥肠辘辘了。巴黎的美食要再写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