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独醒的“大空头”《The Big Short》

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说真心话,能把金融危机这样生硬晦涩的命题拍成如此鲜活,生动,又不失原著的辛辣,幽默之风范,真真是独具匠心。

.jpg

电影由Michael Lewis同名作品改编而成,原著我是精读两遍,原由按下不表,先聊电影。

my book

我的收藏

索罗斯曾经说过,凡是人类构建的东西,都有着天然的巨大缺陷。尤其是金融市场,最易出现崩溃。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给他的这一认识提供了最新而有力的佐证。《大空头》讲述了三组不同的,也没有内在关联的华尔街人马,预测到了2007-2009年间的金融危机。从中获得巨大利润的故事。

我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危机爆发前,几乎所有的华尔街公司都一窝蜂地投资标的资产是资质级差的房产贷款产品组合。而这些极少数人能够众人皆醉,我独醒,利用机会,赚得钵满盆满呢?

这第一组人马,也是第一主人公,是Michael Burry(Christian Bale饰演),一位在硅谷的对冲基金经理。虽然电影里对他的成长背景廖廖数笔,而原著却花了好一些笔墨来描述这位投资奇才的成长。Burry在年幼的时候因肿瘤而失去一只眼睛,眼眶里的是玻璃眼球。在少年时,一次橄榄球赛中,他的玻璃眼球掉在地上。在同学面前,特别是在欢呼雀跃的啦啦队女同学面前,他尴尬,丢人。他只想回家。开始了他孤僻,远离人群的人生。他不合群,社交困难,被诊断出患有Asperger syndrome(阿斯伯格综合症),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自闭症。而在这种患者群体里,不乏智商奇高的鬼才。 Burry就是一个典型之典型。

在父亲的影响和约束下,他完成了医学院,是斯坦福医院(全美Top 10)的实习医生。虽然性格内向兼有社交障碍,他的内在,象熔岩,需要爆发。那些睡不着的夜里,他在Yahoo投资论坛里,写出他的投资理念,和具体的实战操盘。

Screen Shot 2018-02-25 at 1.55.10 PM

Michael Burry-奇才是也

很快,他有了投资人,成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Scion Capital Management,开始了他一直想做的职业投资经理的生涯。也许是因为他的自闭,遗世独立?Burry读了数以千计的贷款评估文件。不好意思地说一句,我自己的买房文件都没完完整整读过一遍。他是如何做到的!所以,2005年,当美国房地产业如火如荼,当时的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频频发言,美国房地产价值会噌长无休止。Burry看出了次级贷款的弊端,甚至是欺骗。毅然决然地利用金融衍生产品-Credit Defualt Swap(CDS) 来做空次贷证劵产品。

非常赞同Michael Lewis的观点,“Financial markets are a collection of arguments.” 金融市场就是一系列论据/论点的集合。越是不透明而复杂的证券,越能给持有该论据的华尔街交易台赚更多的钱。其实20世纪最伟大投资人Jesse Livermore 早就说过,优秀的投手总是在等待,总是有耐心,等待着市场证实他们的判断。Burry恰恰是一位这样的投手。从2005-2007两年时间,其他对冲基金因为顺势而为,买次贷产品,业绩不菲。而Burry 的基金都是负回报。投资人要求撤出投资。他面临多大的压力?是听交响乐,打架子鼓,光脚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就可以减压吗?他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自信来对赌整个市场?

顺便说一句,之所以喜欢M. Lewis的书,一个主要原因是他写的都是发生在华尔街的真人真事。电影里,主人公的名字有所改动,是因为当事人要求的,毕竟好莱坞大片比非虚构类金融书籍,影响力大多了。编剧McKay也是高手,把金融题材非小说类改变得很有娱乐性。2016年奥斯卡最佳剧本改编奖,实至名归!

把复杂的CDO和次贷(Subprime Mortgage),通过Margot Robbie洗泡泡浴,真是浅显易懂,赏心悦目。

.jpg

“Truth is like poetry. And most people f*cking hate poetry.”

 

《大空头》的第二主人公,书中名字,也是真人名字,叫 Steve Eisman, 电影里叫Mark Baum,是康州知名对冲基金-Front Point Partners的合伙人之一,也是一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智者。这三组大空头里,他是年纪最大的,当时也就是四十出头。在平均年龄不到三十的对冲基金行当,四十算是老资历了。 因为年长,行事更稳重,有理有节。加上基金合伙人身份,更多出一份自信,笃定,有掌控力。从他在一次业内会议上,与前贝尔斯登(Bear Stearn) CEO Jimmy Cayne 对峙的演讲,就可以略见一斑。电影里演的是当Cayne堂而皇之得说贝尔斯登没什么次贷CDO损失,而观众席上的同行们手中黑莓上显示贝尔斯登股价一路下滑,10%,20%….35%….40%。所以大家纷纷离开。多么经典雷同的一幕。就在同一天,我工作的A公司派我去标准普尔(Standard and Poors, 美三大债券信用评级公司之一)开会,学习它的最新上架的新版本CDO评估模型及应用。看到我们A公司,时下的The Big Long, 股票也是自由落体状。我拿起手机在走廊给公司打电话。记得当时用的是苹果一代。以前写过,我有个Mentor, 刚巧是CDO部门的大头。因为有这一层关系,又不想跟他的助理啰嗦,直接打他的手机。听听人家怎么说:“你当你是谁?索罗斯(George Soros), 还是威儿伯.罗斯(Wilbur Ross)?好好上课吧。” 这是我的老毛病了,经常把自己当棵葱。

第三组人马,年纪轻轻的Charlie Ledley, 没有沉醉于盛世狂欢中,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接受了坏消息,是不受世俗潮流裹挟的智者。

charlie

 

在故事要结束的时候,书中描述大赢家Baum 坐在曼哈顿中城大教堂前的台阶上,思虑着要不要行使期权。我一直没搞清楚是哪个教堂。电影镜头告诉我,那就是咱村的St. Patrick Cathedral. 上个星期,突发奇想也去坐在台阶上,看看是什么感觉。一旦卖掉CDS(Credit Default Swap),他会赚翻天,为什么坐在教堂前犹豫不决呢?一旦卖掉,就有多少小银行破产,多少人失业?多少人要失去房子?电影借着第三组大空头Ben(Brad Pitt 饰演)道出真相,失业率每增高1%,就会有4万人死掉。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相克相生,这里没有赢家。讨论得失的方式,只能存在于内心。

st patrick

St. Patrick Cathedral

坐在那里发了一会呆,春寒料峭,冻得脑子一片空白。看到几步之外就是第五大道那个著名的商店。想着先来一杯热咖啡,再去逛逛,才是美事一件。唉,就是沉醉在小腔小调里,成不了大器。

开篇的时候,说了精读此书两遍,是因为老板布置的任务。要开会讨论,还算做年终(2010 年)评定的一项。议题是,如果重新来过,我们会如何不同地应对?我白了老板一眼(仅为心理活动)。想着,又是马后炮!生活只有现场直播,哪里有Rewind 键?

大家都说衍生产品是现代巫术。巫术杠杆放大的不仅仅是资金的倍数,更是放大的人性的贪婪、希望和恐惧,而缩短的却是投资公司/者的人生。生活远比好莱坞大片更精彩。那些信用评级不怎么样的金融衍生产品依然存在,只不过换了个漂亮马甲而已。

精彩还在继续。

cdo

CDO示意图

其实我的同事里像背影那个比较多-贵人不顶重发么。

我们讨论的部分内容,大意:

2008年的金融海啸,与历史上诸多次的经济危机一样,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冰河期。其结果就是大量的物种灭绝,同时,又有许多新的,更有生命力,更能适应环境的新的物种产生。

世上本没有资本。资本是人们统一想象和全体认可的一种聚合资源的工具。(这句说得太不专业了。遭到批判。但想想也不无道理。)

金融海啸,是让经济体系从一种协作架构转移到另外一种协作体系。建立,固化,和谐,打碎,重来。体系在循环往复中,生生不息。机会也从来不缺。

聪明的读者, 你能告诉我下一个浪潮是什么吗?

没有标注的图片来自网络。